近日,我院殷学明老师的论文《“野望”事象的诗性存在与书写》刊发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论文指出,与物象、意象相比,事象也是中国诗学的独创,但长期为中国诗学忽略。基于此,论文聚焦“野望”这一在诗性文本中频频出现的心理事象。与单纯的物象相比,“野望”事象不仅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人尤其诗人在困厄之时不避险难、致命遂志的豪迈气概和诗性情怀,而且还深刻揭示了华夏民族社会变迁、时代更迭和文化焦虑的历史真相,其诗意性书写有着一般历史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论文认为,“野望”事象的诗性演化主要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一是山野的张望,率性而朴质;二是朝野的观望,苦闷与抗争;三是文野的守望,认同与超越。这3个阶段不仅是一种历时性、整体性的演进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共时性、交叉性的类型划分,它们或隐或现地存在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论文指出,“野望”事象的呈现特色是“响字”构造动图;呈现方式是“托事于物”和“假外象喻人事”;呈现主题多是沉重、低沉的。“野望”是中国古代诗人自我救赎、干预世事的最重要的方式。“野望”事象提供人事更迭、文化焦虑、士人心态等人生百态的真实图景,具有诸多诗性功能,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作者简介:
殷学明,文学博士,教授,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缘事诗学研究。曾在《河北学刊》《西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