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历史要只是给予客观性的事实描述与再现,而没有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和创造,那将是一部无人问津的作品。而我写小说的一贯理念便是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其作为创作的主线……”。5月24日上午,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作客聊大讲坛,作题为《历史与艺术之双重整合》时,提出了自己创作的这一“理念观”。
当时听这句话时感受良深,一下子让我想到了现实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而这些例子不能不说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我理念匮乏”的弊病。而通常来说,我们的理念不是给现实抹杀了,而是我们不愿也习惯了这一做法,随之而来的所谓“历史再现”与“盲目跟风”、“随大流”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创作以及教育教学等多个方面,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全然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错误,避免节外生枝。但实际上来说,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团死气”,让我们的艺术“白开水”化了。
怎么讲呢?我想有不少人都看过历史纪录片吧,虽然说这类题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事件,让人们重温或感受那个时代里的风云变化,拉近了受众与事件的时空距离。但毕竟大多数此类作品再融入自己的核心理念上做的还不够,以至于“雷同化”现象普遍存在。以致人们得出这样的观点:战争片走的都是一条路,离不开对党的宣传,少不了对英雄主义的完美称颂。而《亮剑》的编剧却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子,他笔下的主人公——李云龙,全然是集一个优缺点与一身的形象:讲粗话、土匪习气、歪点子却能打胜仗等。这样一来,无论是观众还是读者都从其作品里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物。
当然,于众多的艺术创作中,此类现象是无独有偶的,但令人苦闷的是这样的“奇葩”已是凤毛麟角,极其难觅了。不难想象,今年的国际夏纳电影奖中国的影视作品奖者少之又少的源缘了。在这里,我们不妨将视角更深一步,谈一谈年度文化大餐——《春节联欢晚会》吧。为什么年年都是那么几个人,都有那么几个人在舞台上嬉笑怒骂,装疯卖傻,表演过来,表演过去就那么几个题材,就有那么几种样子。本来都是搞艺术的大家,为什么却说“文化出新”在年轻的一代,而推脱身上的责任,将属于自己的使命交给他人去做?终其原因,文化理念的缺失,既没有一个作为主题的线子引导,又怎么能够做出所谓的新呢?
艺术创作于大众来说好像是远了些,那么我们就看看现实中,我们的生活中“自我理念匮乏”带来了什么呢。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刚过去不久的“抢盐荒、退盐潮”吧,说到这里好像有人会笑我扯远了吧,说你这个例子有点牵强吧。我是实在在的告诉你,这个例子拿到这里讲一点都不会过,也不夸张。怎么讲呢,试想如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定理念,在谣言面前就不会那么不堪一击。相反,不能否宁那么一种可能,就是谣言不攻自破了。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随大流”、“跟着别人走”,变得愈来愈没有主见,核心理念的缺失不正好说明了这么一点么?
想想我们在高中、初中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有不少章节只是简单的描述了当时的一种状貌,而评价很少。倒不如《史记》每节后都有个“太史公曰”来得实际些,至少他讲出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主观个人评价,对不对暂且不说,却是有自己的东西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便会自叹不如、任重道远了。可笑的是,这种匮乏更为严重的结果是造成了诸如“本本主义”、“填鸭式教学”等怪现象,生出了一个怪胎,生出了不少的“畸形儿”。
我们现在讲要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科学发展观,要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便是一种理念,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是科学而伟大的,但具体执行起来,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付出与贡献。而同时更需要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及各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自我核心理念”做引导,抵制文化与生活中的“随大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