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志愿服务队,在暑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7月16日至19日,国学经典“邮递员”志愿冠县分队,面向程村小学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关爱支教活动。8月17日至21日,国学经典“邮递员”新疆分队在线上开展“鲁新共语中国话,聊喀齐筑民族情”系列授课活动,面向新疆伽师县英买里乡中学90名教师,七年级、八年级120名学生展开教学。
一、筑梦程村 播种希望
文学院国学经典“邮递员”冠县分队于7月15日抵达聊城市冠县程村。队员们与相关负责人交接并与当地学校老师同学交谈,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7月16日,学生们正式开始上课,队员们按照任务安排进行授课。课程安排主要有五个方面:推广普通话、教授国学知识、培训写作技巧、开展音乐与舞蹈教学、讲解疫情防控知识。16日至19日期间,相关课程按计划有序开展。在课堂中,队员们走上三尺讲台,向同学们讲解 《弟子规》《诗经》等古文名篇,并在课程讲解上有所创新:主讲人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同学们对传统篇目的理解;在课程之外,队员们走进街头巷尾,通过与当地村民交谈了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并针对部分学生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真正帮助留守学生敞开心扉、健康成长。实践活动结束后,国学经典“邮递员”小队组织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总结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二、线上授课 助力振兴
实践前期,团队积极调研新疆喀什地区普通话需求,向老队员学习社会实践经验,积极培训备课,为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此次线上授课包括普通话课堂、国学课堂、红色教育课堂、疫情防控课堂。面对疫情团队进行积极调整,采用直播加录播的双重方式,打破时空距离,将实践活动做大做深。同时,线上授课专门设置双语翻译,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针对新疆学员具体需求开展教学,极具课程特色。
(一)开展普通话课堂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推普助力振兴,因材施教教学。面向新疆教师,授课教师以“四海同音,聊喀一家亲”为切入口,从普通话的语音特征、语流音变、常见的错误、朗读命题说话等多方面来进一步诠释如何更好发挥普通话的积极作用。
团队将七年级、八年级学生分A、B班,分别派授课教师针对其普通话学习情况和语音面貌开展针对性教学。A班教师立足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精简教学方法,结合动画生动讲解,通过教师示范读、全体学生跟读、部分学生举手例读“三读”方法,最大程度的通过线上课堂帮助同学们促进理解,加深记忆,尽快掌握。B班教师精准掌握八年级学生的普通话基础,在教授声调有关知识之后,着重讲解声母的辨别。通过读例字、读例句、读绕口令等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区分发音易混淆的声母。
(二)推广国学课堂 邮递传承中华文明
授课教师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古典文化的同时纠正普通话发音,以儒家经典为切入口,与学生共同赏析论语,品读中华文化之美;授课老师采用创意性手法从现代歌曲提取灵感,带领学生一起感悟“明月几时有”的离愁别绪;授课老师巧用视频让课堂更加生动高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国学更通俗易懂、教学更显成效。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倡导学生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提高在线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确保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推进红色教育课堂 铭记传承红色基因
课堂采用朗诵、互动讲解等方式与同学们重温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经典;丰富多彩的课件更是带领同学们走进党史,辨别红旗、聆听红歌。在防疫小课堂上实践队员借助“七步洗手法”视频,用与同学们一起线上洗手的方式,普及保持个人卫生的知识;同时,课程向同学们宣传防疫知识,从佩戴口罩、疫苗接种等方面入手,在一步一步教学生如何更安全戴口罩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防疫积极性。
8月20日,线上授课迎来尾声。与君别离千里时,共惜师生今时意。新疆学员们的一句句感谢,授课老师送予每位学员的祝福和寄语,都流露出授课老师和学员们的深厚情谊,构建起心与心相连的桥梁。
本次社会实践线上线下同时展开,是聊城大学文学院积极利用学科优势及前期实践经验,推进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实践前期广泛开展调研,实践过程注重学员需求,立足专业特色,紧跟时代脉搏,实践后期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形成可推广实践模式;为促进聊城冠县、新疆伽师县的乡村振兴,促进文化交流贡献志愿服务力量。文学院国学经典“邮递员”志愿服务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体现文学院学子对于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我们一直在路上!(通讯员 王舒宁 张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