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由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六讲在3号教学楼A207教室举办。此次论坛由2018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谢梦琳担任主讲人,主讲题目为《南宋诗中兰意象研究》。2019级、2020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谢梦琳对《南宋诗中兰意象研究》的讲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兰意象的历史溯源,明确了兰意象最早见于《易·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谢梦琳给大家梳理了自先秦至南宋兰意象的发展,她指出春秋战国和魏晋是兰意象内涵丰富的两个发展高峰,到了唐代,唐诗中含有兰意象的作品在数量上位列至花卉意象作品的前十,逐渐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意象,至南宋,文人丰富和发展了兰意象的内涵。
第二部分是南宋诗中的兰意象,谢梦琳将南宋诗中的兰意象分为无人赏识之兰、同心同德之兰、超脱隐逸之兰以及飘摇无根之兰四种。在南宋所存诗中,出现最多的一类兰的形象乃为无人赏识之兰,所以着重讲解了无人赏识之兰表现出的三种意蕴:其一,表现空有雅致芬芳而无人赏识的遗憾;其二,表现不因无人而不芳的慎独追求;其三,表现环境污浊却不与世俗同流的自洁精神。在讲解兰意象所表现的意蕴时,谢梦琳还引用了许多南宋诗词及其作者的生平,如方岳的《买兰》、曹勋的《琴操·猗兰操》、刘克庄的《寄题赵尉若钰兰所六言四首》等,这使得在场同学对意蕴的理解更为透彻。
第三部分是南宋诗人使用兰意象的心态探微,谢梦琳认为南宋诗人使用兰意象进行创作时的心态大致可分为两种:隐晦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花品即人品”的比德思想。宋代人对屈原忠贞高洁、不畏权贵的品格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与屈原相似的遭遇让南宋文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所以与屈原密切相关的香草——兰,便成为南宋文人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的对象,而且宋人尚花,在他们眼中花品即人品,丰富的人格意义被寄托在花中。
谢梦琳对《南宋诗中兰意象研究》的讲解内容详实、生动有趣,她引用大量历史文献材料,使讲解内容通俗易懂,同学们对兰意象的发展及南宋诗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拓宽了我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各个学科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文/王鑫、图/王鑫、审核/张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