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2012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新闻

第四届大学生诗歌节人文讲堂:传媒社会与文学的发展

    “文学的春天一定会绽放,文学的蓓蕾一定会炸开,信息传播的嘈杂是文学爆炸的导火索,纷乱嘈杂之后必归于宁静的文学天堂”。3月13日晚,应九歌文学社邀请,校园文学研究会委员、新闻中心主任马中祥、校报编辑齐汝林作客第四届大学生诗歌节人文讲堂,在文学院A216教室与同学们就“传媒社会与文学的发展”进行研讨座谈。

    “文学是最优雅的传播。”马中祥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传媒年代划分的想法,他按照印刷术、无线电、网络、移动通信等关键技术进步对媒体和社会的影响,借鉴软件版本升级的概念,将传媒社会的媒体传播分为前媒体时代、媒体1.0、2.0、3.0、4.0时代,分别对应于口语时代、延时媒体时代、实时媒体时代、交互媒体时代、随身媒体时代。认为传媒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社会结构、交流方式、审美取向等造成了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传媒发展造成了文学语言通俗化、文学作品商业化、文学创作大众化等现象,但传媒与文学并不是冤家,传媒促进文学发展,文学助力传媒提升,它们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兄弟。“文学是最优雅的传播”,要“让文学追寻人类思想的光辉”,他对文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希望学生们要提高媒介素养,提升文化修养,在纷乱嘈杂的传媒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和理智。

     齐汝林就传媒社会的文学变化、当下文学怎样面对传媒社会与传媒社会文学的发展之路三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用凡俗之美、声色之美、动感之美以及当下之美对传媒社会文学特点进行了总结。他用作家张炜的话回应了文学的地位问题:文学从来就没有“中心”过,所以谈不上什么边缘化。从俗世里来,到灵魂里去,文学发展要扬长避短。文学在传媒社会,正由精英文化转变成大众文化,读者群大大增加,总体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使文学通过媒介有更好的转变,将文学数量的扩张变为质量的提升。他用黄色代表传统文学,蓝色代表去意识形态,红色表示革命经典,梦幻色代表现代、未来文学等几种类型。期望传媒社会的文学“绽放而不泛滥,膨胀而不贬值”。

      场内外同学通过腾讯微博直播交互、现场提问作答等方式和两位老师就“网络文学会不会使文学浅薄媚俗”“纸质传媒是否会消亡”“能否出现传媒社会的中国文艺复兴”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化路34号
邮政编码:252059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聊城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