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四讲
次
12月2日下午,由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四讲在3号教学楼A207教室举办。此次论坛由2018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晁旭担任主讲人,主讲题目为《唐前杂诗的发展》。2019级、2020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晁旭对《唐前杂诗的发展》的讲解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杂诗的萌芽、杂诗的先声、杂诗的初创以及杂诗的兴起。讲解之初,她给大家明确了杂诗的概念:杂诗是指触物而言、感兴而作、表达瞬间情思的纯粹抒情诗歌。
晁旭指出两汉时期是杂诗的萌芽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两汉时期被奉为经典,由于《诗经》以四言为主,因此四言诗在秦汉时期获得正统地位。秦汉时期还出现了源于秦汉的民间歌谣的五言,民间歌谣相对于朝廷雅乐来说是非正统的、杂乱的,所以五言诗相对于雅正的四言诗来说是非正体的,这种五言的新诗便可称为“杂诗”的萌芽。
早期五言诗的兴起就为杂诗的出现埋下了伏笔,而《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是杂诗的先声。晁旭认为《古诗十九首》从内容、手法、体例、形式等各方面都区别与以往的诗歌创作。《古诗十九首》也因其诗歌的排列组合,抒情的繁杂普遍,五言的沿袭继承,意象的丰富多彩,而成为杂诗的先声,并规定着后世杂诗的风格。
建安时期是杂诗的初创期,杂诗的题目在此时期出现并得到当时诗人的普遍使用,这为杂诗的兴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晁旭介绍到据现有资料记载,建安诗人孔融、王粲、刘祯、繁钦等都创作有《杂诗》。这些诗歌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普遍抒情,都是早期非正统的五言古诗的延续,这也为其“杂”提供了历史溯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杂诗的兴起期,晁旭认为这一时期的杂诗创作空前提升,不仅是建安杂诗的延续,同时又有其新的时代风貌,无论从题目还是内容来看都有较大的发展,诗人们在情感宣泄的需求下,积极发展了杂诗潜在的抒情功能和表现领域,拓展了杂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唐代杂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晁旭对《唐前杂诗的发展》的讲解内容丰富详细,引用大量历史文献材料,使讲解内容通俗易懂,使在场同学受益匪浅,对唐前杂诗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拓宽了我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各个学科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文/王鑫、图/王鑫、审核/张培培)